鲁迅曾向中国青年发出这样的呼唤: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之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就发一分热,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待炬火。” 鲁迅先生希望中国青年永远心怀理想,积极进取,在这里,湖北有一对双胞胎,展现了中国青年积极的精神面貌,但一人放弃清华,一人放弃中科院,只为家人留在武汉。 逆境造就人才 “此后竟没有炬火,那我便是唯一的光。” 周海周洋是一对双胞胎,周海是哥哥,周洋是弟弟,两兄弟出生于湖北咸宁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家庭环境算不上好,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尽管家庭环境不富裕,但父母非常重视两个儿子的学习,尽最大的力量让两个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资源。 周海周洋并没有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有任何抱怨,从小两人学习就非常认真,因为体谅父母的辛苦,知道自己年少的自己只能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报答父母。 两兄弟在数学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直到中学在理科学习上都相当出色,2016年,两人凭借优异的高考成绩,周洋通过了武汉科技大学的分数线,周洋则被湖北大学录取。 两兄弟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这让父母感到非常欣慰,并为这两个勤奋认真的孩子感到骄傲。 这世上的另一个我 曾经有一段时间流行找寻世界上另一个自己的事情,因为人们相信这世界的某个角落一定有一个无论是相貌还是三观都极其相似的人,如果有生之年能遇到他,一定坐下来彻夜长谈。 作为双胞胎的周海、周洋,或许已经不用去到天涯海角寻找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因为两人不仅是在相貌上非常相像,甚至连性格都非常相似,从降临到世上的那一刻,就注定带着彼此的痕迹。 两人除了上学基本都待在一起,如果周海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无法解决那些难题,就会寻求周洋的帮助,两人会坐下来一起讨论用什么方法去解决问题,仿佛是在跟内心的自己对话。 周洋在生活上遇到困难,也会找到哥哥周海。两人面对面交谈心事,周海给出自己的建议,周洋有时候进行提问,两人在一起商量着解决,似乎无论遇到任何事情,只要两人待在一起合计,任何事都能迎刃而解。 但就像一片叶子的两面,总会有所差别,哥哥周洋从上大学起,就对计算机研究展现出兴趣,之后,他在完成专业课程外经常去图书馆查阅有关计算机知识的书籍,常常是图书馆广播通知即将闭馆,他才恋恋不舍地选择离开图书馆。 皇天不负有心人,努力的人都不会太差,大三的时候,周海成功加入了计算机控制的科研团队,其中的研究人员都是研究生,周海也通过这个机会,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拓展了自我的事业。 弟弟周洋从上大一开始,就确定自己要考研,并且在刚进入大学就将考研的有关资料全部自学了一遍,以此检测自己的实力。 大二的时候,他就选择加入了学校的软件工程研究所,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在研究所里进行研究,基本上没有任何娱乐消遣的时间。 当其他同学还在想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时常感到迷茫无措时,周海周洋一开始就找到了自己要去奋斗的目标,并在大学四年坚持不懈地去奋斗,也许有过彷徨不安,但两人见面后也会相互鼓励,谈论关于学业上的知识点。 两人深知自己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仅是为了自己,也背负着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大学四年,两人凭借优异的专业成绩基本年年拿奖学金,大大减少了父母的负担。 在互相激励的日子里,周海和周洋感到自己的青春是充实的,是充满希望的、是积极向上的。 砥砺前行 大学四年转眼即逝,哥哥周海在本科期间已经发表了8篇论文,在研究计算机方面有了自我的深刻理解,弟弟周洋则发表了7篇论文,在自己的专业也做到拔尖。 “是金子总会发光”,两人在各自专业的出色吸引了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的注意,两所中国顶尖学府分别向他们递出橄榄枝,这样的机会是万千学子做梦都想拥有的。 令人没想到的是周海周洋都放弃了摆在面前的绝佳机会,没有前往北京学习,而是选择留在武汉。学校因为两人优异的成绩,也为他们争取了保送华中科技大学的机会,但经过再三考虑,他们两个一人放弃清华,一人放弃中科院,还是选择留在武汉继续读研。 这样的结果是任何人都没想到的,但打听之下才知道,周海周洋的母亲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如果现在两个人都离开武汉前往其他地方读研,父母根本无人依靠。 “父母在,不远游”周海周洋为了亲情选择留在武汉,我们无法判断这个决定是否对未来产生影响,父母也许希望孩子往更高的地方飞去,不用担心自己,只要孩子能自由翱翔就好,但为人子女,始终想着父母操劳一辈子,总该停下脚步陪伴在其左右。 我们也相信以周海周洋的才能无论在哪都一定能发光发热。 总结 周海周洋代表了中国青年最积极向上的一面,从逆境中成长,坚定自己的理想,在追寻自己的理想目标的路上,展现如火般的热情,或者说他们本身就是一团火,照亮了自己的前行的路。 中国青年应该如周海周洋一般,始终保持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态度,无论处于任何环境,都应发挥自身的能力去发光发热,照亮理想之路
|